企鹅电竞官网登录入口_企鹅电竞在线直播入口
产品中心

服务热线

黄科院灌溉研究中心:豫北大地上的白杨礼赞

时间: 2024-08-09 01:26:57 |   作者: 企鹅电竞官网入口

  科学网新乡讯 (记者史俊庭 通讯员王继和 王静琳 赵何晶 王尚)没有气派的大门,没有宽敞的大院,没有独立的办公楼,甚至没有一个进入办公楼的正门,初次走进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简称“灌溉研究中心”)的人,可能不会立刻对它肃然起敬。然而,随着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随着对这个单位的深入了解,初时的感觉和认识会悄然转化。

  灌溉研究中心主任张会敏个子不高,说话干脆,没多寒暄,便提议我们先到节水试验基地看看。

  走出灌溉研究中心简陋的小院,往远离大街的里面走,只需几步,便来到一片玉米地里,已有一人多高的玉米棵正吐着红樱,地头还有一片果林,黄澄澄的苹果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车水马龙、楼房林立的闹市区,居然隐逸着这么一处宁静的田园风光。

  在一片玉米地里,地面上铺陈许多黑色的管子,管子上还覆盖着一层秸秆。在张会敏的介绍下,才知道这里是田间节水灌溉试验区,黑色的管子是滴灌设施,而那层秸秆的作用是保墒保灌,这一试验主要是为减少灌溉次数,达到节水的目的。

  顺着地埂来到田园的西南角,走进一个空旷的PC阳光板大棚,里面分畦种着茄子、芫荽、小白菜等。张会敏说,这是设施农业智能灌溉区,可以依据作物水分需求来做智能灌溉,可自动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大棚内安装有微气象观测系统,可观测二氧化碳、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太阳辐射光照等参数。

  离开设施农业智能灌溉区,又往北来到区域最大的SPAC系统水循环测试区,共有24个试验测坑、一个地下观测廊道、两个移动镶嵌式遮雨棚,试验测坑内安装有灌溉控制管理系统、分层土壤含水量测量系统、土壤溶液自动提取装置、地下水位控制管理系统和重力水计量系统等。

  张会敏介绍道,这一块地就是灌溉研究中心的节水试验基地,面积约25亩,目前可以开展雨水利用、作物需水规律、田间灌水技术、土壤墒情测报、四水转化、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相关试验研究。许多重要的项目像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农业非典型污染项目”、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水体耦合对作物的影响”、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流域引黄需求研究”等,都是在这个地方进行的。这里还是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研究内容最全的节水试验基地,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来这里观摩、学习或联合开展试验研究。

  据了解,为了建设这个节水试验基地,灌溉研究中心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他们为此拆掉了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大礼堂、车库、锅炉房、三排平房等房屋,还垫起了一个鱼塘,从郊外买来农田土把地表一米多厚的土换掉,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于2008年建成投用,随后又逐步完善。仅节水基地基本建设就投入300多万元,其中,有200万元属灌溉研究中心自筹。

  令人振奋的是,这个节水试验基地已被黄委列入科技发展规划支撑平台,在黄委落实水利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里,就有加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新乡节水试验基地建设的专门内容。

  这片不可思议的都市田园,在未来的农业节水灌溉研究事业里,还会发挥怎样神奇的作用?

  参观了节水试验基地,张会敏又领着我们到活动中心、家属院等处转了转,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了灌溉研究中心的前世今生。

  1952年,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建成运用,开启了黄河下游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历史,下游沿黄两岸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自流连片灌区,明显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许多引黄灌溉工程仓促上马,灌区配套设施跟不上,大水漫灌,重灌轻排,渠道淤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下游两岸大面积内涝和次生盐碱化,导致各地粮棉大面积减产。对此,1963年春天,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针对低产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危害地区做全面调查,制定整体改造规划,5至10年内进行较大面积的改良示范,在黄河下游灾害威胁最重的地区建立试验基地,首先组织京津地区及冀豫鲁3省科技力量做综合试验研究,并尽早在该地区建立科学研究中心。1963年6月,水电部根据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提出的建议,经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在河南新乡人民胜利渠灌区建立土壤改良综合试验站。同年8月,水电部领导高度关注试验站的筹备工作,副部长马仲云召开部技术委员会、规划局、水科院有关部门会议,决定成立水利电力部豫北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简称“豫北试验站”)。经过紧张的筹备,1963年12月31日,水电部批准豫北试验站行政机构设置,标志着豫北试验站正式成立。

  豫北试验站的主要任务包括灌溉、排水、平原水文、除涝防治、土壤盐碱化及渠系泥沙等。

  1968年12月底,受“文革”冲击,豫北试验站被下放到新乡地区管理,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遂将豫北试验站撤销。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科研机构逐步得到恢复,科研工作逐步趋于正常。基于黄河治理开发、尤其是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水利部报请国家农委要求恢复豫北试验站,恢复后的豫北试验站为水利部直属县团级事业单位,编制为60人,由水利部单列预算,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渠系泥沙、工程配套、灌溉管理及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关科研成果的推广。恢复建站筹备工作委托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代管。

  为了便于引黄灌溉管理,合理规划利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防治盐碱化,1982年9月,水电部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将豫北试验站移交黄委管辖,更名为“水电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简称引黄灌溉试验站)”,主要任务是开展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泥沙处理和利用、次生盐碱化防治和灌溉管理的研究。

  1991年2月,为逐步加强引黄灌溉管理工作,经水利部批准,黄委将“引黄灌溉试验站”更名为“黄委会引黄灌溉局”。

  在水利部农水司、黄委的全力支持下,引黄灌溉局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围绕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灌区泥沙利用、节水灌溉、滩区治理等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进行引黄涵闸培训10期,从1986年到1990年连续5年对下游引黄涵闸开展巡回监测工作,围绕引黄灌溉开展综合节水试验研究,并从1988年到1998年连续开展了3期下游滩区治理工作。

  1999年4月,根据体制改革需要,结合引黄灌溉局业务性质,黄委决定将引黄灌溉局整建制划归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管理;2000年更名为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工程技术研究所;2003年,依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案,更名为引黄灌溉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

  走到灌溉研究中心的家属院,见到在家属楼间的空地上,矗立着十几棵钻天白杨。1987年来到灌溉研究中心的张会敏,此时满怀深情地抚摸着已有一抱粗的白杨树,说他听说这些白杨树是灌溉研究中心成立时栽植的,50余年来,灌溉研究中心经历了从站到局到所到中心的演变,经历了撤销、更名、隶属关系改变等动荡,但无论名称怎么变,无论隶属于哪里,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其灌溉技术探讨研究的主业。

  灌溉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从黄河下游逐渐向黄河上中游地区乃至西北内陆河地区扩展,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包含区域水资源利用与配置、节水技术与工程、农业水土环境等,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十一五”水专项、国家基础重点科学研究计划、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科技部农资转化项目等高级别科研项目,主编的一些办法、标准被水利部、黄委颁布。成立50余年来,先后完成了科技部、水利部、黄委下达的科研课题120多项,完成科研报告200余份,获得各类奖项8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黄委科技进步奖30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也正是灌溉技术探讨研究这个主业,让灌溉研究中心曾经陷入深深的困惑、迷茫当中。据张会敏说,由于历史的原因,灌溉研究中心的主业离黄委的防汛中心业务比较远,项目申请难,经济基础差,领导感觉自己被边缘化,职工们更是对前途感到迷茫。最困难的时候,单位不得不靠出租房屋来弥补经费的严重不足。经济差导致待遇低,又导致科学技术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灌溉研究中心是一个科研单位,科技队伍薄弱,又直接引发市场竞争力差。灌溉研究中心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水利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灌溉研究中心连续碰上了3次转机,幸运的是,3次转机我们都抓住了。”张会敏说。

  第一次转机是1999年4月归属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管理。灌溉研究中心的单位性质由此得到明确,各项事业开始有序发展,尤其是2003年科技体制改革,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定位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科研力量迅速壮大,科研项目显著增加,水涨船高,灌溉研究中心的项目也日渐增加。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灌溉研究中心做好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施修购计划,相继购置了70余台(套)先进仪器设施,建起了节水试验基地和实验室,科研手段大为提升,科研能力迅速增强,初步呈现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局面。截至目前,节水试验基地和实验室总投资已达到2000万元。

  第二次转机是2007年6月,黄河防汛指挥部更名为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流域机构的职责从原来的单一防汛转变为防汛和抗旱并重。2008年以来,随着黄委新增抗旱职能后,灌溉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科研人员先后于2009年、2011年、2012年被国家防总、黄河防总作为专家派到流域相关省(区),指导当地的抗旱工作。单位的业务工作与黄委的职责关联度显著地增强,支撑和服务于黄河水资源管理需求增加。

  第三次转机是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决定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不久后出台的《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强化农业节水,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和重大战略来抓”。此时,水利部发文明确了流域机构在农村水利方面的职责,水利部部长陈雷又在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对流域机构开展农村水利工作做出部署。随后,黄委农村水利局领导到灌溉研究中心检查指导,要求灌溉研究中心要从技术层面为流域机构行使农水职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3年1月,黄委决定在灌溉研究中心加挂“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牌子,与灌溉研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行使参与全国和流域农村水利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省级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技术审查及相关水资源论证;参与流域内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专项检查、督察,对流域内农村水利有关纠纷问题进行技术调查与评估;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重大政策研究、农村用水调查、分析;建立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基础信息统计平台,承担流域内农村水利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汇总工作;开展流域农村水利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开发;开展流域农村水利技术培养和训练、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等职责。

  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成立后,充分的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受水利部委托,2014年开展了《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牵头单位,会同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圆满完成了规划的编制任务,2015年6月水利部批复了《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规划》,规划中首次明确了建立流域灌溉试验站中心站,该规划的批复标志着灌溉研究中心正式纳入了全国灌溉试验站网。

  2014年9月,“流域农村水利与水资源管理”被作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6个优先支持研究方向之一,纳入水利部 “十三五”科研能力建设规划,这表明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工作纳入国家的战略布局,灌溉研究中心从而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以来,灌溉研究中心完成的“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项“黄河干流灌区节水潜力及适宜规模研究”,成果已应用在《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整体规划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黄河干流灌区适宜灌溉规模研究”,已列入《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灌溉规划”部分;“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编制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全国灌溉试验站网规划》由水利部以正式批复实施。在灌溉技术探讨研究行业内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一支从事灌溉技术探讨研究的专业科研队伍迅速成长起来。灌溉研究中心45个在职职工里,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34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6人,已取得教授级高工职称9人、高工4人,研究专业覆盖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泥沙、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工民建、计算机等学科,目前有12人取得水资源论证资质,11人取得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5人取得水保方案编制资质,12人获得水利部水利工程监理资质,3人获得住建部工程监理资质。

  科研设施齐全而先进,除了占地25亩的节水试验基地,还有一个现代化的节水与农业生态实验室,实验室由土壤理化分析室、作物生理分析室和生态环境分析室组成,拥有国内外各类先进仪器设施70余件(套),最重要的包含土壤水分快速监测系统、元素分析系统、土壤分析系统、植物径流量测系统、土壤呼吸系统、作物光合测定系统、作物根系生长监测系统、流动分析仪、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等,可开展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理过程、水土污染等方面实验测试工作。

  2013年2月20日,时任黄委主任的陈小江到灌溉研究中心调研,在详细听取了情况汇报后,他说:“这个单位,多次更名,不容易,有历史,有传统,队伍精干,层次很高,重点明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灌溉研究中心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讨论,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以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为统领,以国家和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核心,以打造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为两翼,以创新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提升灌溉中心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灌溉中心发展,力争实现跻身全国一流农村水利研究院所的战略目标。”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是打造一个创新平台。主要是建设“黄河流域节水与农业生态试验示范基地。根据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十三五”流域农村水利与水资源管理优势学科发展规划,拟在中牟或新乡建设300亩野外试验示范基地,按照高起点、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等要求,把300亩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黄委在农村水利、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亮点工程,提升现有科研平台综合创新手段和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农村水利协同创新联盟。充分的利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平台优势和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的优势,选择流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典型灌区和有名的公司,组建流域层面的协同创新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联合创新。

  三是培育形成2~3个创新团队。围绕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工程与技术、农村水土环境培育形成创新团队,引进或培养2~3名领军人物。

  四是建设黄河流域灌溉试验中心站,组建黄河流域灌溉试验站网。按照水利部批准的建设黄河流域灌溉试验中心站要求,编制黄河流域灌溉试验中心站建设实施方案,待实施方案批复后即可实施试验中心站建设。同时,在黄河流域(片)选取有代表性的灌溉试验站点组建黄河流域灌溉试验网,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试验信息交互、共享。

  五是健全创新性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和谐发展、求实创新”的中心文化。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强化管理细节”,使灌溉研究中心各项管理工作从形式、内容、程序到组织有章可循;以“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的提升全体职工的素质和履职能力,满足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科研生产要;健全科研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发展创新文化,营造激励创新、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逐步凝练和培育“和谐发展、求实创新”的中心文化。

  最好的时期,最好的机遇,灌溉研究中心有信心展示出最佳的状态,为中国农村节水灌溉奉献出最好的研究成果。

  当我们整理在灌溉研究中心采访的材料时,一再想起灌溉研究中心家属院内的那些高大挺拔的白杨。茅盾先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白杨礼赞》,文中礼赞的白杨是西北高原上的白杨。而这些挺立在豫北大地上的白杨,扎根大地,默然挺立,不畏风霜雨雪,不坠青云之志,为人们抵挡风沙,提供阴凉,正是灌溉研究中心干部职员们50多年的坚守、奉献精神的象征。



上一篇:【48812】见证!优尼科正式授牌成为阿里巴巴跨境寻梦基地!
下一篇:这些柔性OLED体裁的上市企业名单收好备用!(202496)
推荐新闻